2023年电子行业十大市场趋势

数码电器包括哪些商品_爱来无忧数码电器广场_数码电器行业动态

1. Matter 1.0标准开启智能物联网新时代

2019年12月,亚马逊、苹果、谷歌、三星SmartThings和ZigBee联盟首次联合推出智能家居开源标准Matter。 该项目旨在开发和推广一种免专利费的新连接协议,将Zigbee、Thread、蓝牙和Wi-Fi等不同组件集成为一个整体标准,以简化智能家居设备制造商的开发成本并改善关系产品之间。 兼容性。 yt0esmc

Matter是智能家居领域的行业标准,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全球智能家居行业标准的“统一”。 yt0esmc

2021年5月,CSA(连接标准联盟)联盟正式推出Matter标准。 当时,参加者有170人。 到2022年,参与者已超过220人。 yt0esmc

2021年6月,苹果WWDC大会上,苹果在智能家居方面的产品和服务都得到了升级,但仍有“挤牙膏”之嫌。 不过,苹果公司宣布,未来苹果将把Matter整合到苹果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中。 ,配套Matter生态产品。 yt0esmc

最新的iOS 16.1成为首批支持Matter设备的系统之一。 yt0esmc

2022年10月4日,CSA连接标准联盟及其成员正式发布Matter 1.0标准。 yt0esmc

作为半导体产业链Matter标准的主要推动者,Silicon Labs首席执行官Matt Johnson表示:“到2025年,全球将有270亿台联网物联网设备,这意味着每个人将拥有大约3到4台设备.”yt0esmc

Matter不仅是为智能家居而生,还可能成为物联网标准。 yt0esmc

Matter标准旨在为全场景智能连接打通管道。 同时,它也不限制制造商使用哪种无线通信技术。 制造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任意无线通信技术,包括Wi-Fi、蓝牙、Zigbee等。 yt0esmc

随着5G的逐步普及,万物互联已经成为现实的可能。 尽管Matter最初主要是为智能家居而生,但其开放的标准和广泛的无线协议支持可能使其成为物联网的标准。 yt0esmc

2、便携式储能需求上升,国产芯片迎来新赛道。

受益于新能源经济的推动、电池技术的突破以及疫情促使露营等户外娱乐活动的兴起,大容量便携式储能电源市场快速增长。 过去四年,全球便携式储能市场增长了23倍; 预计2023年全球便携式储能设备消费市场将达到数百亿美元。 yt0esmc

从技术角度来看,便携式储能电源是一种内置锂离子电池的小型储能设备,与移动电源、家用储能有较大区别。 与普通移动电源相比,便携式储能产品具有更大的充电容量和输出功率(100kW-3,000kW)和更多的接口(包括USB、AC、DC、Type-C、PD等接口),并且可以同时使用。输出直流交流,也可与太阳能电池板一起使用,在户外进行反向充电。 可为手机、电脑、冰箱、电饭锅等数码设备和小家电供电。 与1kW-10kW功率的家用储能相比,便携式储能体积更小,即插即用,使用方便,技术门槛更低,成本更低,更利于消费者。 yt0esmc

从销量分布来看,美国和日本的便携式储能产品占据全球7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国是便携式储能的主要生产国,产品出货量占全球出货量的90%以上。 由此,中国企业成为了这一市场繁荣的受益者。 yt0esmc

终端品牌方面,华宝新能、正浩科技、德兰明海三大本土厂商成功跻身中国大陆市场前四; 牛头、虎头等老牌电池电源厂商,安克创新、倍思科技、罗曼斯科技等数码3C领域领先品牌也齐聚,推出户外电源产品。 此外,物联网企业也是“跨界颠覆者”,如华为、宇视科技、小米、涂鸦智能等,也纷纷发布新品,引起消费市场的高度关注。 yt0esmc

在芯片设计层面,便携式储能主要围绕安全性、可靠性和系统模块化两大诉求进行开发。 2022年,MCU领域国民科技、芯海科技等厂商将推出户外电源用MCU主控模块; 在电源领域,南芯、硅动力、杰华特、智融、宝利微、士兰微、英集芯、微普、硅动力等厂商纷纷推出芯片解决方案,为户外电源厂商开发USB PD快充提供多元化选择产品。 国际电子商报预测,2023年,将有更多国内芯片厂商关注并布局这一应用,从门槛较低的户外移动储能入手,进而拓展至综合储能应用。 yt0esmc

3、固态电池或迎来爆发式增长元年

根据《中国制造2025》动力电池发展规划:2020年,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 2025年,电池能量密度将达到400Wh/kg; 2030年,电池能量密度将达到500Wh/kg。 yt0esmc

事实上,2022年9月,我国纯电动乘用车系统密度将在140Wh/kg(含)至160Wh/kg之间,160Wh/kg以上车型产量占比将分别达到38.5%和23.4%,而160Wh/kg以上车型产量占比将分别达到38.5%和23.4%。 125Wh/kg以下的占比分别为38.5%和23.4%。 13.6%。 yt0esmc

显然,依靠现有的动力电池体系,电池能量密度很难满足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 国际电子商报分析指出,固态电池若能发挥并强化安全性,努力发挥能量密度优势,并进一步优化倍率、循环寿命和加工性能,将成为替代现有锂电池的关键技术路线。 yt0esmc

2022年1月,东风赣锋高能固态电池(实为半固态)E70示范作业车完成批量交付。 此后,上汽智机、广汽宜安、高合等中国车企积极与固态电池厂商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推动固态电池进入汽车的进程。 yt0esmc

不仅是整车制造企业,随着固态电池行业热度持续走高,中国主流动力电池供应商也在积极布局。 例如,2021年4月,蜂巢能源与安徽省马鞍山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投资建设动力电池电芯及PACK生产研发基地,规划年产能28GWh。 2022年8月,公司全固态电池实验室研制出国内首款20Ah级硫基全固态样机电池。 yt0esmc

2022年5月,赣锋锂业旗下丰力新能源公开表示,其规划的2GWh第一代固态电池产能预计今年将逐步释放。 7月,正式宣布重庆锂电池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计划建设10GWh固态电池产能。 2022年8月,国轩高科表示,其高安全半固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为360Wh/kg,配套车型电池组容量为160kWh,续航里程超过1000km。 半固态电池预计今年年底安装在车辆上,并于2023年批量交付。 此外,动力电池龙头CATL于2022年10月公开表示,目前正在推动全固态等电池技术的布局。 yt0esmc

固态电池材料方面,2022年4月26日,高镍正极材料领军企业容百科技宣布与蔚蓝新能源在全固态、半固态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状态电池和材料。 7月,负极材料供应商杉杉股份表示,将从全固态电池钴酸锂正极材料的研发入手,逐步进行全固态电池材料的全面布局; 还将重点研发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电解液。 yt0esmc

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前期投资产能的逐步释放,固态电池将在2023年迎来更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根据市场预测,全球固态电池需求将持续增长。国家锂电池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44.2GWh和494.9GWh。 到2030年,市场规模和产值将攀升至1500亿元以上。 yt0esmc

4、全球汽车芯片进入结构性短缺阶段

回顾全球半导体短缺的情况,最初是在2020年下半年,业界传出8英寸晶圆产能短缺的消息,随后到了2021年,半导体芯片短缺席卷全球市场。 虽然2021年以来部分晶圆厂进行了改造/扩建,甚至建设了一些8英寸晶圆产线,但这些产线主要用于生产成熟工艺产品,如汽车芯片、功率芯片等。

虽然近年来汽车芯片产能极度紧缺,且业内主流观点认为,到2023年汽车芯片仍将出现结构性短缺。但8英寸晶圆毕竟不是先进的生产线。 此前,全球晶圆厂正在逐步淘汰8英寸晶圆生产线。 因此,尽管近两年汽车芯片产能十分紧缺,但晶圆厂对于8英寸晶圆产线的扩建仍略显谨慎。 yt0esmc

国际电子商统计:全球8英寸晶圆厂数量可见一斑。 2023年全球8英寸晶圆产能将达到215个(较2021年增加4个),2025年将在2023年的基础上再增加3个。在8英寸晶圆产能方面,预计产量2025年产能较2021年增加20%。 yt0esmc

另外,2022年消费电子芯片将出现产能过剩,至少在晶圆材料方面,消费电子不会再像2021年那样与汽车电子争夺半导体产能,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改造、扩建、新建8英寸生产线的时间。 工厂建设周期约为一年半至两年(生产线改造、扩建周期较短)。 此外,还将增加产能爬坡期。 到2022年底,只有少量生产线投入量产。 2023年及随后几年,将达到更多新产能。 此外,中国逐步放宽防疫政策,货物运输、通关、企业工作效率将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yt0esmc

综合以上因素,国际电子商预测,2023年全年车标芯片产能紧张状况将进一步缓解。但随着新能源汽车需求连年走强,车标芯片需求量将进一步下降。也持续增加。 芯片产能将进入结构性短缺阶段,并且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数年。 yt0esmc

5、汽车产业生态圈领导者变化

自汽车产业诞生以来,整车企业一直是汽车产业链的龙头。 他们保持规模化的生产和销售模式,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然而,随着新能源、自动驾驶等技术的成熟和智能化需求的增长,新的供应商开始出现,新的供应关系开始形成。 yt0esmc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得益于自动驾驶、物联网等技术的支持,汽车将成为一个新物种。 它们将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未来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移动智能空间,需要满足个性化需求。 消费和旅游服务。 然而,移动智慧空间所需的技术多种多样,涉及的行业也是多方面的。 没有一家公司能够拥有所有资源,包括整车公司。 yt0esmc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汽车进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时代,必须从过去以硬件为主转变为以软件为主导,实现软硬件的有效融合发展。 当然,整车企业是硬件层面的代表,而软件层面则是供应链服务商、全渠道服务商、综合服务商等企业的强项。 yt0esmc

因此,汽车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态时代。 从原来简单的上游供应商、中间代工、下游经销商的模式,转变为能源行业、交通行业、城市规划者、软硬件行业的结合。 一个所有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都可以参与的三维生态系统。 yt0esmc

进入2023年,汽车产业生态主导地位将持续发生变化。 以下三类玩家或将成为汽车产业生态圈新的“领导者”。 yt0esmc

第一类是以华为为代表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 华为目前与车企的合作方式有三种:一是纯供应商模式,向车企提供标准化零部件; 二是软件系统合作模式(Hi模式),为汽车厂商提供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系统; 三是在智选模式中,华为深度参与车辆整体设计,包括车辆销售。 这三种模式既有国内领先企业的参与,也有世界知名汽车品牌的合作。 这说明汽车厂商看中了华为优秀的ICT技术,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将加入华为的“5G汽车”。 生态圈”.yt0esmc

第二类是电动汽车品牌。 2023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主要传统汽车制造商宣布停止销售燃油汽车并转向电动汽车的计划,电动汽车品牌的话语权将不断增加。 预计明年电动汽车厂商在技术创新上将继续关注续航里程焦虑,电池替代应用将更加成熟; 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上升,预计将达到50%; 但由于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相关政策补贴逐步退坡,综合导致新能源汽车价格上涨。 yt0esmc

第三类是跨境互联网公司,如百度、小米等。 “跨界造车”一直备受业界关注,小米汽车更是备受关注。 业内有传言称,小米将于2023年中期获得汽车制造资质。 跨界玩家来势汹汹,主要依靠品牌效应和客户粘性两大优势。 供应链管理和产品定价可能决定未来的方向。 yt0esmc

6、显示行业持续下滑,但有望止跌

2020年中至2021年中,显示行业市值创历史新高。 受疫情、社会数字化转型、供应链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液晶面板价格以历史最快速度飙升。 但进入2021年秋季后,液晶面板进入了价格快速下降通道。 显示产业先于半导体产业进入全面快速衰退期。 yt0esmc

2022年,各大FPD面板厂商营收连续几个季度出现两位数下滑——2022年Q3成为液晶面板厂商历史上表现最差的季度; 全行业毛利率环比下降6%-12%。 %,与 2021 年第二季度相比下降 22%-34%。 yt0esmc

从营业利润率来看,除了三星等面板厂停产LCD外,其他主要面板厂的数字都在大幅下滑。 yt0esmc

从毛利数据来看,友达光电、彩虹光电、和辉光电、群创光电、维信诺2022年第三季度均给出负值; 京东方和LG显示财报中的数值虽然为正,但环比跌幅超过80%。 yt0esmc

与此同时,尽管目前面板厂大幅降低产能利用率,但面板多个环节的库存压力依然很大。 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面板库存水平比两年前高出近60亿美元,比一年前库存增加约10天。 短期内面板价格低迷问题仍难以缓解。 yt0esmc

被寄予厚望拯救市场的OLED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分析师普遍预测OLED面板将广泛应用于IT设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显示器)、汽车和AR/VR耳机等电子产品。 即使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下滑,2018年OLED面板仍有望增长。从营收来看,一直在稳步增长; 但实际情况是,2022年Q2-Q3 OLED市场给出的答案并不乐观。 yt0esmc

国际电子商情预测,2022年Q4将达到本轮显示行业下行趋势的最低点。 2023年,面板制造商和上游供应商的CapEx固定成本投资将减少,行业将出现止跌企稳的迹象。 yt0esmc

应用端预计扩大出货量的产品包括AR/VR、汽车、智能手表、电子标牌和标牌等。 尽管IT设备市场出货量持续下滑,但显示面积却在增加。 但从营收角度来看,预计2025-2026年显示器行业将恢复到2021年的市场水平。 yt0esmc

7、存储市场遇冷,先进技术不断进步。

国际电子商界综合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到约5600亿美元,萎缩4%以上。 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存储芯片,占比超过20%,将出现17%的降幅。 yt0esmc

随着通胀上升、终端市场需求减弱,尤其是受消费者支出影响的PC和手机终端产品需求下降,消费存储市场的增长预期被下调。 此外,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减少了对数据中心的投资,这将对商业存储市场带来下行压力。 因此,从第三季度开始,包括SK海力士、美光科技、铠侠在内的主要存储芯片厂商相继宣布削减资本支出或芯片产量。 yt0esmc

尽管消费存储市场将遇冷,但汽车等应用领域的市场需求强劲。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大幅增长,自行车所需的存储产品数量将大幅增加,特别是在ADAS、自动驾驶等其他智能技术引入后。 yt0esmc

与各存储市场出现的“冷热不平等”不同,各大存储厂商在技术进步方面一直在不断尝试和突破。 yt0esmc

例如,在DRAM领域,美光第五代10nm级DRAM产品(1βDRAM)已向合作伙伴发送样品进行验证。 一旦产品成熟,将投放到手机、电脑、服务器、汽车等市场。 按照计划,三星将于2023年进入1bnm工艺阶段,即第五代10nm级别的DRAM产品。 芯片容量将达到24Gb(3GB)-32Gb(4GB),原生速度为6.4-7.2Gbps。 yt0esmc

在NAND Flash领域,美光全球首款232层NAND产品已量产,正在供应全球PC OEM客户; SK海力士的238层512Gb TLC 4D NAND闪存预计将于2023年上半年投入量产。三星的计划更大胆,声称到2030年将实现1000层V-NAND。

8、chiplet概念持续流行,但无法解决卡顿问题。

2022年3月,英特尔、AMD、Arm、高通、台积电、三星、日月光、谷歌云、Meta、微软联合成立通用小芯片互连(UCIe)联盟,并推出UCIe 1.0规范。 UCIe是开放式chiplet互连规范,定义了封装内chiplet之间的互连,以实现封装级chiplet的通用互连和开放的chiplet生态系统。 yt0esmc

Chiplet可以将一个大的单片芯片分割成多个小芯片,并通过跨芯片封装和互连将不同工艺或功能的模块化芯片集成在一起,最终形成系统芯片。 这样可以带来三个好处:yt0esmc

基于以上特点,Chiplet特别适合自动驾驶芯片、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等高算力芯片。 国际电商情报认为,一旦Chiplet技术成熟,业界将出现大量相关芯片。 观察其全球市场规模,目前Chiplet的市场规模仍然较小,但其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 预计2024年将达到近60亿美元,到2035年规模将超过550亿美元。 yt0esmc

Chiplet也引起了中国半导体企业的关注。 2022年下半年,3D堆叠+chiplet概念在国内开始流行,芯原、海思、寒武纪、芯动、阿里巴巴、芯来科技等公司也在布局chiplet。 但chiplet技术依赖于IP厂商、芯片设计厂商、制造、封装测试厂商等多维度的合作,也需要协议层和传输层的同步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chiplet内部的核心计算芯片部分仍然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这也需要本土芯片制造能力跟上。 yt0esmc

9、2023年底中国半导体行业或出现小幅反弹

COVID-19疫情、俄乌冲突、通胀上升、货币政策收紧……2020年以来,多种不利因素相互叠加,引发世界经济全面衰退。 作为反映全球经济的风向标之一,半导体行业未来很可能遭受长期下滑。 陷入缺乏宏观经济基本面支撑的困境。 yt0esmc

国际电子商界综合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到约5600亿美元,萎缩4%以上。 其中,半导体市场的萎缩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其他地区的市场规模预计将相对稳定。 yt0esmc

行业专家分析指出,2023年全球半导体行业仍将面临“需求创新困境”,持续低迷。 基于PC、手机、消费电子等市场的增量创新进入衰退期,增量空间明显收窄。 像手机、PC等能够支撑半导体技术快速迭代升级的下一代现象级市场尚未成熟并完全爆发,市场上的创新需求已经出现了“断层”边。 但目前结构性技术变革仍主要停留在工程层面,短期内尚未出现能够拓展整体经济空间的重大基础技术革命。 因此,同业竞争将更加接近零和博弈,技术创新投入呈现边际收益递减。 根据该法,一些国家对先进技术的高成本投资将逐渐放缓。 yt0esmc

另一方面,2023年中美半导体领域的竞争预计将迎来短暂的战略缓冲期。 不过,随着2024年美国大选临近,美国仍会间歇性地以国家安全为由联合盟友对中国半导体产业进行升级。 镇压和遏制。 除了半导体关键设备、工业基础材料及零部件等供应链环节外,还可能涉及新能源汽车、数字新基建等更广泛领域。 短期内,中国半导体产业高端升级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卡脖子”困境。 yt0esmc

因此,总体来看,2023年上半年国内半导体市场仍将面临较大压力。到2023年底,中国有望受益于疫情影响明显减弱、消费者信心阶段性恢复、并完成去库存,并迎来小范围反弹。 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产业链环节以及手机、消费电子、工业半导体、数据中心等应用领域的市场状况正在逐步恢复。 yt0esmc

10、康复医学创新技术应用迎“百花齐放”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入,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加,需要康复医疗的人群也在不断扩大。 国际电商预测预计2025年中国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 yt0esmc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需求,近年来,我国在国家层面持续推进医养结合举措,优化老年人健康和养老供给。老年护理服务; 与此同时,医疗机构和企业也在积极开拓应用布局。 例如,截至2022年11月上旬,直观医疗达芬奇手术系统已协助全球外科医生完成超过1000万例手术,在中国已安装超过300套达芬奇手术系统,惠及超过36.6万名国内患者。 yt0esmc

据国际电子商情报道,复星直观医疗机器人项目正在上海积极推进。 该项目预计2025年竣工,2026年达产。该项目重点进行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尖端医疗设备的本土化研发和生产。 此外,由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首批专利保护已到期,不仅美敦力、强生、西门子等医疗器械巨头竞相进入该市场,不少本土企业近期也加入了这一赛道。 对于消费群体来说,这些无疑是好事。 yt0esmc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我国有肢体残疾人2472万人,视力障碍者近1800万人,听力障碍者2780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为6%,抑郁症、焦虑症患病率接近7%,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超过1000万,且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快速增长。的老化。 因此,预计神经重塑、神经替代、神经调节脑机接口技术将拥有数十万亿的市场空间。 yt0esmc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 refers to the use of signals generated by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o directly transform the user or subject’s perception, representation, cognition and thinking without relying on peripheral nerves or muscles. For action, establish a direct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channel between the brain (including human and animal brains) and external devices. Its purpose is mainly to provide disease patients, disabled people and healthy individuals with an optional way to communicate and control the external world. , to improve or further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yt0esmc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technologies and the growing demand for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he industry is also making more attempts and explorations. For exampl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with VR/AR, AI and other technologies, telemedicine continues to mature; the use of advanced The application of capsule robots with image acquisition technology and radio frequency wireless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makes the treatment effect more precise and effective; there are even many innovative treatments such as gene therapy, CD20 targeted therapy, and PARP inhibitors. The maturity and application of these rehabilitation medical technologies continue to benefit all mankind. yt0es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