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副手环等于3部手机剖析穿戴式设备的工艺难度
文/老骆(智能硬件创业者)
可穿戴式设备作为终端与人之间传感器,重点在于数据信息的采集与推送,而后台云端负责处理分析,既然是可穿戴,一定要便携,它应该尽可能的凸显“隐”的功能,让人感觉不到存在,这就是工艺的核心所在。
因为从事工业设计工程师的缘故,我将就目前已经量产并发布的多款智能手环为例子,简要谈一下可穿戴式设备的工艺难度。
智能手环是最早发布并处于量产的可穿戴式设备,也是目前我最看好的可穿戴式设备。
手环轻盈小巧,便于携带,而手腕上有丰富的动静脉血管,血压、血糖、血氧、心率、体温等重要的值都能被监测到。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业内人士都把可穿戴设备的着眼点放在手腕上。
例如Jawbone UP2、Nike+ Fuelband、Fitbit、咕咚手环等一批公司的智能手环,瞄准的都是经常运动健身、注重自身身体状况的人,随时随地追踪用户的饮食数据、卡路里燃烧量、步行量、睡眠以及体重,记录并分析个人身体健康状况。
然而,智能手环由于其工艺、功能、设计和研发思路的不同,并不像手机一样拥有标准化的零配件和解决方案,而且就目前来说国内并没有完整的手环产业链,所以对不少创业公司来说,手环制造的工艺难度胜于其本身的技术难度。我曾对国内外多个号称是手环的可穿戴式设备都做过拆解和工艺分析,得到的结论是:若说现下智能手机市场,已臻成熟的制造工艺难度为3的话,那么最复杂的智能手环的制造工艺难度为 9!
Jawbone Up Band
它号称“智能电子珠宝”,外形十分时尚和华丽、佩戴方便,相应的工艺也较为复杂。它所有的电子元器件和电池都整体成型在TPU塑料里面,同时还能抗用户长时间的拉动和防水。但制作这样一款手环需要克服以下多个难点:
■ 产品采用医用级别的TPU多次整体成型
■ 三次注塑成型
■ 电池耐高温高压技术
■ 震动马达耐高温高压技术
■ 软硬结合电路板技术
■ 不锈钢骨架的整体的配合
■ 多次成型导致的良品率问题解决
以及一些细节上的问题。
对于Jawbone Up Band来说,以上任何一个难点都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都需要开发人员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实验,这也为什么它第一次产品发布之后却由于充电的问题全面召回的原因。如果给Jawbone Up Band的制作工艺难度打分的话,我会给9分。
Nike+ Fuelband
Nike+ fuelband有一块由120颗LED组成的屏幕,看起来十分炫酷,它可以显示一天中的时间、步数、用户所消耗的卡路里并且支持蓝牙数据传输。Nike+ fuelband的制作工艺为也是较为复杂的,包括:
■ 外观一次整体成型,但电池外置,减少电池的稳定性;
■ 全柔性电路板并在高温高压下做保护;
■ 自动适配的手腕尺寸等
Fuelband 通过较硬的塑料成型减少穿戴时手环本身的影响并减少不锈钢骨架来降低成本。
整体工艺难度系数为6。
Fitbit Flex
相比之下,Fitbit Flex工艺就简单多了,甚至可以说它是“伪手环”。因为实际上Flex是由两个分离的部件组成的。一条硅胶的表带,另一个塞在表带里面的“小方块”
“小方块”的主体采用常规的ASB材料,但是小型化做的比较好,另外,它的两端表带和中间透光的塑料件部分采用的是一套模具成型。
整体来说,难度系数为3。
另外,顺便说一下,Fitbit之前推出过一款夹子式样的早期产品,此产品的工艺较为常规,难度系数为 2 左右。
咕咚手环
说了国外的产品,简单说说国内的。咕咚手环从网站介绍来看制作工艺接近Jawbone UP Band,不过他们采用了电池外置的方式以提高电池的寿命。但是整体制作工艺依然难度不小,不知道这是不是咕咚手环跳票的原因。估计难度系数为8。
总的来说,可穿戴设备整个行业处于兴起阶段,并即将进入蓬勃发展期。待到这个新的产业链形成,会有更多出人意料的产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