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电

从风箱到电磁炉见证厨房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便会想起童年在农村拉风箱做饭时的情景。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帮助父母干活了。那时候,父母亲一早就去生产队出工,刚上小学的我起床后便开始做饭。 做饭要用风箱,对于年纪小小的我来说,最难的一道程序是“打火底”,即先在灶膛里用松软的麦秸引火,到一定火候后,再用铁铲把零碎的煤块添进去,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来回推拉着风箱杆,免得风力过大把不旺的虚火吹跑。而要想炒菜的话那就更难了。有一次,我在饭勺里放了点油,伸进灶火里加热,准备打个鸡蛋放在里面炒,可由于一只手要握紧饭勺,另一只手要打鸡蛋,顾此而失彼,结果把鸡蛋打在了油勺外边,心疼了好一阵。 1986年夏天,我家翻新旧房,那多年的灶台也被拆除了。在新盖的北屋里,父亲没有再垒砌以前的大锅灶子,只在地上挖了一个地窑(又称“燎灶”),地窑的一端通往里屋的土炕,冬天取暖挺方便。 到了夏天,燎灶不能烧了,父亲又从集市上买回一个煤火炉。可“慢性子”的煤火有时好像故意和人斗气,越着急用火的时候,它越“掉链子”,母亲常常为此抱怨不已。 1997年,父亲花450元买了一台液化气灶。只要打开液化气灶,灶火要大就大,要小就小。两个火眼,做饭、炒菜两不误。 2007年搬进县城新家后,我花500元钱买了一台电磁炉,既能炒菜又能吃火锅,还能熬粥煮饭。母亲见到这个小巧的“新灶台”后,啧啧称奇,说这个东西更省心,都不用为换液化气操心了。今年4月,母亲也“鸟枪换炮”,把一台电磁炉搬回了家。每次我们回家,她都忍不住讲讲这个“新灶台”的好处。 近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风箱在农村已经成了“稀有物品”,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做饭工具。从风箱到电磁炉,我们普通农村做饭工具的改变过程,不也正是国家日新月异发展的一个缩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