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源挑战那些习以为常的隐含认知
在人类与动物的诸多差异中,最为显著的或许在于人类具备抽象思维与总结能力,能够运用概念、术语和符号来定义世界。这种能力不仅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更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例如,秦始皇统一文字与度量衡,为华夏大地此后的两千多年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尽管期间不乏,但统一始终是主流。
步入近现代,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普及,以及西方在科学参数上的标准化定义,进一步加速了生产力的飞跃。然而,这种标准化也带来了隐患。许多习惯性的定义,悄然间成为了我们思维网络中的固有环节,它们成为了“隐含假设”,让我们在使用时不再质疑其合理性。
比如,我们常说每天吃一个鸡蛋能补充蛋白质,这背后的隐含假设是鸡蛋富含蛋白质。再如,“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出人头地”这一观念,也隐含着诸多未经审视的假设,如“出人头地”的定义以及学习是唯一途径等。这些隐含假设,往往经不起批判性思维的审视,它们可能并不稳固,甚至可能成为创新的绊脚石。
事实上,许多伟大的创新都源自对隐含假设的打破。以马斯克为例,他在创办特斯拉时,打破了电动车因电池性能与成本问题而无法商业化的隐含假设。而在创办SpaceX之前,火箭发射的巨额成本被认为无法蕴含商业价值,但他却成功打破了这一假设。如今,新能源车不断降价,电池问题及成本已不再是障碍;火箭发射后也能回收使用,大幅降低了成本。
在创业讲座中,我曾分享过乔布斯创新苹果耳机的故事。当众多耳机厂商竞相改变形状、提升性能时,却无人想过改变耳机线的颜色。因为当时的隐含假设是耳机都是黑色的,直到苹果推出了白色耳机。这一创新不仅打破了隐含假设,还引领了后续手机微创新的潮流,如改变手机外观颜色就能显著提升销量,这在苹果之前也是难以想象的。
创新并非遥不可及,它往往源于对生活中隐含假设的打破。正如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真正的创新往往隐藏在看似平凡的日常之中。只有敢于质疑、勇于打破隐含假设,我们才能不断前行,创造出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