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市场面临的安防AI伦理难题欧盟提出了社会应用的道德指南
现在,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它正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采用,但在哪个行业AI能发展得更快、更有潜力,则无疑是安防领域。以智能监控系统为代表的AI安防产品已经遍布于众多应用场景中,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AI技术让安防行业受益匪浅。如今,无论是在公共安全领域、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建筑管理还是在工厂园区以及物流运输和电力巡检等领域,都难以避免使用到AI安防产品。
然而,尽管如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并非仅仅是为了利用当前手头上的业务,更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AI需要不断地去重新评估这些实践结果,以适应客户需求的持续变化。此外,由于其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即使能够有效扩大监控范围并及时阻止安全事件发生,但也可能引发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
目前,从很多案例可以看出,有些AI在做判断时存在歧视性问题。例如,在美国,一些算法倾向于偏好中年白人,而在预测违法行为时往往会将黑人的区域作为重点预测对象。我国也有类似的案例,比如基于一个人脸特征与行为举止来判断此人是否具有社会威胁性,并提醒警方先发制人的系统。这显示了人类偏见如何被机器学习并吸收,这对于AI来说是一种道德危机,也导致了广泛的道德批评。
此外,还有个人隐私与数据保护的问题,以及对外部攻击能力以及算法透明度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毫无疑问,对于这类问题,我们确实需要加强监管。但是,我们还不清楚如何去实施这一监管。这一点上,欧盟近日发布了一套指南,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了关于如何开发人工智能时遵循道德准则的一些建议。该指南提出未来的人工智能系统应该满足以下7项要求:包括由第三方机构监督、技术稳健性和安全性、隐私和数据治理良好、算法透明度、高标准多元化非歧视性公平性环境考虑,以及完善问责制度。这份清单为减轻人工智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提供了一个实际且前瞻性的框架。
数字权利组织Access Now政策经理范妮·希德维吉认为:“欧盟不应该只停留在道德准则层面,因为只有当这些准则得到法律支持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但是,将这些道德原则转化为法律,将需要非常谨慎。在这一点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推动更多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方式的问题探讨。
总结来说,对于那些正在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各个角落的人工智能安防系统而言,要想使它们达到最佳效果,同时又不会过分侵犯人们的隐私或造成负面影响,就必须找到一个社会普遍接受的平衡点。如果在采纳这种技术之前就包含了它未来可能用于训练模型的情报,那么我们可能会减少假警报出现的情况,并且尽量保证决策过程中的公平性,从而降低其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