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正常水质指标的标准化之旅

水质标准体系构建

中国国家标准中的饮用水质量标准是GB 5749-2007,规定了饮用水的化学、生物和物理特性。其中,化学指标包括pH值、氯含量、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金属等;生物指标主要考察细菌数量,如总大肠杆菌(E. coli)和其他消毒剂耐受微生物;物理指标则涉及温度、透明度和颜色。

pH值控制

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一个重要参数。在理想状态下,人体内的血液pH应该保持在7.35至7.45之间。同样,对于饮用水,其pH范围也应符合一定条件,以保证不影响人体健康。根据GB 5749-2007,饮用水的pH范围应在6.5至8.5之间,以确保其对人体无害。

氯含量管理

氯作为有效的消毒剂,在处理和传输过程中必须适当添加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但过量或不足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严格控制氯含量,不得低于0.2mg/L且不得超过1mg/L。这一要求旨在保护消费者免受过氧化氢(HOCl)生成所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监测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类难以降解且易积累在地球环境中的有机化合物,如DDT、二甲基亚砷酮(DDT)、二苯并噻唑烷(PCBs)等,这些物质会通过食链上升,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危害。对于这些致命污染源,我们必须加强监测与治理措施,以确保饮用水安全。

重金属限值设置

重金属如铅、汞、三价铬等因其高毒性而被列为重点监控对象。在GB 5749-2007中,对这些重金属设定了严格限值,如铅不得超过0mg/L、三价铬不得超过0mg/L。此外,还有一些较轻微但仍需关注的元素如锌、镉等,其最高允许浓度也有详尽规定,以防止环境中潜在危险因素对人类健康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