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死亡与机器人零收益IPO热门机器人引爆市场关注
在香港股市中,微创医疗可谓是高端企业,其股价曾经飙升超过十倍,市值一度达到了1300亿港元。作为一家知名的医疗器械生产商,微创医疗孵化了众多医疗科技项目,并且近期开始逐步将这些项目分拆上市。其中,一项核心项目——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已经申请在香港进行IPO,并于国庆长假前夕,即9月26日获得了香港交易所的聆讯通过。
随着中国的医疗健康事业迅速发展,不同类型的医疗机器人,如服务机器人、辅助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其中,手术机器人的技术要求最为严苛,它们不仅需要精确无误地执行复杂的手术动作,还需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适应不同病种和患者的情况。
据预测,中国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4亿美元激增至2026年的38亿美元,每年增长率高达44.3%,领先全球市场。而全球手术机器人的市场,也预计会从2020年的83亿美元扩张至2026年的336亿美元,每年增长率为26.2%。
这场中国手术机器人的百亿级赛道正在静待其爆发,而一批国内领先的医疗设备制造商正积极进军这一领域。微创医生机械公司等企业凭借其在五大主要手术专科领域(腔镜、骨科、血管内镜及穿刺)产品组合方面的独特优势,为行业树立了一面旗帜。目前,该公司旗下的图迈、鸿鹄和蜻蜓眼三款产品正在临床试验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与此同时,在最近的一些赴港上市的医院提供者中,有些虽然营收快速增长,但整体财务状况仍处于亏损状态。相比之下,这家刚刚获得聆讯通过的小型初创公司,却在财务报表上表现出色——尽管它自成立以来已有六年时间,但迄今为止,它还未能实现任何收入来源。
实际上,在国内尚未有一款真正成熟的手术机械产品投入到实践操作中。在全球范围内,只有美国达芬奇品牌提供了一种成熟的手术机械系统,而这种系统被送往世界各地5000余台,其中中国引进了200多台。但由于每台设备成本高昂,而且需要持续支付维护费用以及耗材更换费,这样的外来设备对国产替代品产生巨大需求压力,为如微创医生等国产企业带来了难得机会。不过,由于目前所有这些潜力都尚未转化为现实利润,因此未来发展路径依然充满变数。(数据参考自网络)